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姜妍
《虎溪山下》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5-3
“诗书传家不止,积善行德无尽”,这是蔡寞琰的曾祖父留下的家训,也是蔡寞琰在生活中恪守的原则。他白天是一名律师,晚上则变成了一名非虚构作家,他的眼睛总是看向社会中的不公与弱者,希望用文字鼓舞自己的读者。然而,人们也会好奇,幼年失怙,家徒四壁,作过泥瓦匠还险些上不起学的蔡寞琰,心中的善意从何而来?
在《虎溪山下》中,蔡寞琰回顾了家族中的善意传承,记录了其兴衰史。湖南虎溪山,相传为“猛虎栖息之地”,蔡寞琰的曾祖父德秀出生于此。在书中,蔡寞琰凭借家族日记、信件和长辈口述,还原了德秀和三位夫人在战争、疫病和社会动荡中跌宕起伏的一生。德秀虽出身富家,却有感于国难当头,不愿安稳消磨一生。他早年抗婚离家,成为湖南第一批新学师范生,后又学医,投身革命事业。在四川署理县政时,他断冤案、剿山匪、禁烟,努力维持治下的公理与法治。
德秀生命里的三个女人也同样坚忍不拔。发妻聪明独守有名无实的婚姻,为了心中挚爱奉献一生;丫鬟素贞受爱人感召投身革命,为家国牺牲无憾无悔;婉英为爱远走千里,在虎溪山下建医馆,开女科,开风气之先。
讲述这些故事的目的,蔡寞琰写道,仍是“希望自己能为自己、为他人带来一点温暖以及希望”。
《湖水永远不会甜》

新经典文化·南海出版公司 2025-3
“我的天才女友”里努力就有回报的时代似乎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意大利的罗马,阶级愈发分明,教育只能将满怀梦想的年轻人送到最接近玻璃天花板的地方,如果你想原路返回,就不得不经历跌落的疼痛。
这正《湖水永远不会甜》的作者卡米尼托的经历。1988年,卡米尼托出生于罗马,她的外祖父是公共汽车售票员,而她的母亲是家里第一个大学生,外祖父总是非常骄傲地谈起女儿在大学里学习文学与写作,好像这是天下最重要的事。然而,当新千年即将来临,茱莉亚在罗马城郊的小镇度过了青春期,却发现教育对改善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境遇起到的作用愈发微弱。
这也是小说主人公盖娅的经历。盖娅的家庭并不如意,母亲的身边是坐在轮椅上、在街上乱晃和躺在纸箱做的摇篮里的男性,母亲独立支撑起整个家庭。她要求盖娅努力学习,用成绩证明自己,以免落得和自己一样的下场。为了不让母亲失望,盖娅为学习流汗、流泪,假期被无法通过考试的焦虑与恐惧占据。从文科高中毕业,在大学里取得了哲学学位,她却没能得到相应的回报与认可,或是一份工作。盖娅一心一意、按部就班地履行母亲与社会对她的期待,一步步完成她应该接受的教育,“而现在我受了教育,却仿佛再次成为普通、肤浅的大多数,成为一个无用概念的集合”。
这不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正如现实生活中优绩主义与精英叙事大部分时候沦为泡影一样,盖娅被困于“不甜的湖底”。作者试图提出一个问题:在今天,对于女性而言,读书与写作还有什么价值?
《世界之中》

北京贝贝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5-3
所有的历史写作,本质上都是筛选。如今我们所读到的历史,是历代史学家历经层层筛选留下来的原始历史资料的亿分之一。而“框架”理论认为,人们总是依据一些条条框框来认识复杂的现实,这就导致我们如今认识中的历史,不可避免地包含了世代积累的刻板印象的加总。
张笑宇认为,要想更加全面地认识历史,我们必须打破这些刻板印象,用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自己的过去。比如,如果你认为中国人重道德讨论轻科技研发,那么这本书会告诉你,中国之所以名为“中国”, 是因为陶寺成功测量天象而成为远古东方科技最发达的文明,他们缔造了“中”这个概念;如果你认为中国与世隔绝,那么在这本书中你会发现,一条鞭法得益于地理大发现带来的白银循环,但全球化的周期退潮也给大明带来了崩溃的结局;如果你坚信农耕构建了古代中国的社会基础,那么你会从书中了解到,从事游牧的中国人深刻塑造了中国历史。
作者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是为了说明,中国是被世界多元力量共同塑造之中国。
《1517》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5-2
1517年,马丁·路德在德国的维滕贝格贴出《九十五条论纲》,开启宗教改革。这一年,在新教历史上被称为“奇迹的一年”,即便在四个世纪以后,当时最负盛名的神学家和科学策划人阿道夫·冯·哈纳克(Adolf von Harnack)还坚持认为,近代肇始于1517年。
然而,说1517年以反赎罪券为先导的宗教改革触发了全球范围的现代化进程,这一论述越来越遭到质疑,毕竟它与启蒙运动一样只是西方历史中的概念。因此,本书跳出欧洲中心主义,以全球视角重新评判1517年。席林从德法西意的欧陆、陌生的莫斯科、崛起的奥斯曼帝国,写到明朝中国、中美洲的阿兹特克帝国,内容涵盖金融、宗教、文化,讲述新世界的发现和欧亚大陆诸多古老国家经历的巨大变革,描绘了1517年以来现代世界形成的复杂过程。
《数字文化》

人文书托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5-3
微博成为公众“断案”的空间,小红书和抖音通过算法将我们困入无限的信息流……数字文化已经深入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上列举的现实问题正是法国巴黎政治大学社会学教授多米尼克·卡尔东在《数字文化》一书中关注的重点,书中内容涉及对公共空间的解释、算法和搜索引擎对消费者的影响、数字经济催生的新经济形态以及数字文化造成的社会治理问题等等。社会学的视角,使得作者从权力与社会变革的视角解释技术变革,在这个反乌托邦的时代,为人们提供理性审慎的技术反思。
书中详细讲述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但未能将类似ChatGPT这样的大语言模型包含在内。卡尔东分析,在微软的扶持下壮大起来的OpenAI充分表明,不同于以往最具决定性的数字技术创新实际上来源于“大众创新”的模式,技术创新重新回到了具有市场主导地位的大企业手中。如果说数字革命曾经象征着与传统秩序的决裂,那么它现在正在固化传统的结构,建立起新的垄断帝国。
《守护健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5-2
“当你需要选票的时候,你总不能让选民还生活在猪圈里。”
1866年,美国内战结束不久,纽约经济发展率先进入快车道。然而,城市化带来的人口集聚让纽约民众的生活环境进一步恶化,天花、黄热病、霍乱等疫病时有爆发。为了破解健康困局,纽约公共卫生制度化提上日程。
为了研究新冠疫情以来备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李晶根据这一时期公共卫生观念的演进——瘴气致病论和细菌致病论,从环境卫生治理到疫病防治的两个阶段描述这场改革。书中没有采取平铺直叙的手法,而是立体化地描绘了改革中的诸多面相,例如人们的传统观念,生活习俗,经济状况,地方政府,市民团体和医护人员,为读者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参考。
《旧物录》

后浪·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5-2
进步的背面——矛盾、淘汰、意外、破坏和失败,这正是这本书所关注的。事物的发展从来不是直线上升,短暂的后退,往往包含着历史故事的另一面。编者邀请各行各业的作者,包括策展人、评论家、艺术家、建筑师和学者,撰写各种规模的消亡之物。
书中包含85件旧发明,有些故事会令你哑然失笑,比如爱迪生的反重力内衣和蜗牛电报;有些故事会令你唏嘘,意识到物品的轮转背后有着沉重的底色,比如含砷壁纸(因色彩异常鲜亮美观而被大力推崇,也将砒霜的成分——砷带进千家万户)和脑白质切断器(通过向大脑“开刀”来治疗精神疾病,曾被视为精神医学的巨大进步,数不清的人接受了这项治疗);有些故事令人沉吟,你反复思索着“得”与“失”,最终只感受到一切在流逝的空茫,比如电话桌、广播电视柜、柯达胶卷、迷你光碟和月亮塔。旧物的故事让人看见,我们每个人都只能短暂地经历一段历史,无限的占有并不会让有限的人生变得更好。
《我决定说不》

100层童书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5-2
今年二月,广西百色祈福高级中学教师唐毓文被举报长时间性侵未成年学生,至其自杀,引发社会广泛讨论。再往前追溯,2023年九月,大同市大成双语学校发生未成年人性欺凌事件,事件施害者与受害者均为未成年。事件引发了社会对未成年性教育的重视,人们希望教导孩子应该对性骚扰说“不”。
但是,同意权的概念不仅仅适用于性的范畴,能在感到不舒服的任何时候大声说“不”,能够有效推动未成年的自我发展。本书并没有并没有局限于性同意的范畴,而是进一步讨论了权力不对等会对同意产生的影响、为什么不同意的声音会被忽视以及如何撤回同意等关于同意权更深层次的问题。通过绘本的形式,为孩子们提供了多样的视角与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有话要说...